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四高”特点。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卒中的患者人数为112万,每年新发病例240万[1]。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果死亡率得不到控制,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有近400万人死于脑卒中[1]。 因此,临床中对脑卒中治疗药物的需求巨大。然而,遗憾的是,现有卒中治疗药物的选择有限,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不负众望,卒中治疗终于迎来新希望

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改善供血为目的,包括溶栓、扩张血管等;二是以保护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目的。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围绕这两种治疗策略的药物极为有限[2]

到目前为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仅仅批准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但由于tPA的治疗窗很窄而且存在许多禁忌症,仅有少数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接受tPA治疗[3]。 神经保护治疗方面,自20世纪末以来,有数千种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被推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但能改善临床结局的药物仅在极少数,且由于其往往仅针对卒中级联反应中的单一病理机制,疗效可能存在一定局限。

令人欣喜的是,由先声药业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先必新)于7月30日在中国获批,其多重作用机制为我国广大卒中患者带来新福音,意味着将有数百万的患者可能回归正常生活。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研发之旅

对于卒中患者而言,无法及时治疗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是对人性的剥夺,也是对生活轨迹的改变;对于患者家庭而言,由于卒中后患者可能生活无法自理,漫长的照料和关怀给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面临选择有限的尴尬局面,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的上市无疑是一道光,开启了卒中治疗新篇章。 众所周知,新药的研发之旅充满着曲折和坎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尤甚。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是深刻剖析当前卒中治疗痛点的产物,经大量研究工作,最终促成以4:1的配比科学配伍了依达拉奉和右莰醇两种活性成分。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不仅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还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性介质的表达,两种成分协同增效,可发挥“1+1>2”的作用。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从2007年立项至今,荣获8项发明专利,核心专利已在多个国家及地区获得授权;并获得2次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同时,为期12年的临床研究旅程,从I期研究到临床III期,也为其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 

 

        图1.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历经12载研发历程 

由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牵头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多剂量平行对照研究,共纳入全国28家中心的400例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年龄为35-75岁;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h;4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4分;上下肢运动障碍总分≥2分[5]。 试验组分别接受低剂量(12.5mg,n=97)、中剂量(37.5mg,n=98)、高剂量(62.5mg,n=96)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对照组接受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治疗(n=94)。主要终点指标为治疗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的患者比例,及治疗第14天 NIHSS评分较基线变化。 结果显示,四个治疗组间第90天mRS评分≤1的患者比例和NIHSS评分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值得一提的是,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中剂量组(37.5mg)和高剂量组(62.5mg)治疗第90天mRS评分≤1的患者比例比依达拉奉对照组分别高约9%、5%,提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中、高剂量组较依达拉奉对照组有一定疗效优势。

 

图2.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低、中、高剂量组 vs. 对照组:第90天mRS评分≤1的患者比例 

安全性方面,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低、中、高剂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82%、10.89%、14.14%,依达拉奉对照组为6.12%,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依达拉奉对照组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为10.20%,而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仅为3.92%、5.94%和7.07%,且患者的SAE均在结束治疗后自行缓解。 在本项临床试验中,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坚定了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的信心。综合研究数据,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中剂量(37.5mg)被选择为III期验证性临床试验的用药剂量。据悉,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的III期研究即将于近期发表,数据结果如何,相信会惊喜满满!

参考文献:

[1]省脑科医院再次启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8年累计筛查干预近5万人.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5月12日.

[2]张雯, 杜立达, 马寅仲, 等. 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16; 35(10): 1035-1040.

[3]常葆凌. 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认识[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3(6): 133.

[4]O’CollinsVE, Macleod MR, Donnan GA, et al. 1026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in acute stroke[J]. Ann Neurol. 2006, 59(3): 467-477.

[5]Xu J,Wang Y, Wang A,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daravone Dexborneol versusedaravon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 phase II, multicentre,randomised, double-blind, multiple-dose, active-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Stroke Vasc Neurol. 2019 Apr 22;4(3):109-114.

责任编辑:晨子